转自SOHU:走进宝华路“拜师”广州制琴大师徐永成,老师说请你先刨木头……
提琴,很多人都不陌生。自从《神探夏洛克》走红之后,很多人在剧中看到卷福拉小提琴,都对小提琴有蠢蠢欲动之心。
有网友问卷福真的会拉小提琴吗?有网友回答,不会,但是他在各种拿小小提前装道具的演员中姿势是最准的。
当南都记者走进广州市宝华路广州提琴制作大师徐永成的工作室时,南都记者突然心跳,这次有机会“拜师”徐永成老师,亲手制作一下提琴,那岂不是可以自己用自己做的小提琴摆拍?
徐永成老师一番话打消了记者的白日梦:小提琴制作的过程漫长而且专业,“东方克雷蒙娜”也不是浪得虚名,我只会让你刨下木头,你还学吗?学!即使只能刨一下木头,我也是要参与一下的。
那么,完完整整制作一把做工精良、音质完美的小提琴需要多长时间?徐永成老师说,少则几个月,多则几年。
南都见报版面
选料老木未必好 新木未必差
徐永成老师的制琴工作间,由家里的杂物房改造而成。只有约5平方米大小,打着灯的制作台占据了大部分面积,地上散乱摆放着各种制琴工具,房间顶部则挂了数把半成品提琴。
徐永成老师说,从木头到小提琴,工序很多,包括选料、拼板、刮板、开音孔、合琴、随琴、刻头、装头、油漆、装配等十几道工序。只要其中一道工序出现了纰漏,都可能导致琴“报废”,这也是只能让你刨一下木头的原因。
做小提琴的第一步,就是选料。小提琴的音色好坏,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木材质量。徐老师表示选木材主要看三个方面:种类、年轮、切口。小提琴的面板一般选取云杉,背板、琴头则通常选用硬度较大的枫木。采伐后的木材还要经过风干,等待树脂和水分挥发。“够干燥的木材做出来的提琴声音才通透、明亮。”
在温暖潮湿的南方,木头怎么保持干燥存放?徐老师把木头放在阳台,加上铁皮顶盖,使木材可以吸收阳光热量,同时保持通风。南都记者看到,他家里存放的这堆木头全部标注着年份。最早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从木材供应商手中买入,加上本身树龄,已经有将近50年历史。徐永成说,百年老木的木材不容易变形,做琴的确有优势。但他表示,十年树龄的木材基本能达到做小提琴的要求。选料时应选年轮纹路均匀、切口顺直的。年轮纹路均匀代表震动均匀,发声均匀。
女儿没有学这个手艺,早年收过的两个徒弟也没能坚持下来。纯手工的东西,静不下心来做,好难。制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的,你一定要喜欢,你还要耐得住寂寞。
制琴如今也可以在工厂流水线上完成。坚持手工制琴,因为觉得只有这样做出来的琴,才称得上是完全意义上的个人作品。
漂亮的小提琴面板。
拼板为了服帖刨掉无数“木纸”
体验当天选取的是约十五年树龄的云杉。木材从供应商手中买回来时,已经是两块矩形木板的形状。将两块木板拼接起来,才形成最原始的小提琴面板。
拼接两块木板之前,需要先将拼接位刨平,这时候就需要辅助工具拼板台——一块带有卡位的长条形木板。木板两侧各安装上螺栓,使其固定在制作台上方,调整好位置后就可以进行刨木了。左手固定木板对准卡位,右手拿起刨刀紧贴木板切口。唰唰唰,纸片般薄的“木纸”自然卷成一团掉落地上。
学徒记者可以上阵了。可是看人容易自己难!手中的木板并不听话,左摇右摆,刨出来的木屑也是断的……“如果够服帖,你会感觉到两块板之间好像有磁铁一般的吸引力。”经过将近十轮反复刨木,木板拼接位终于显得顺滑服帖,达到了要求。
拼接木板需要靠胶水。徐老师坚持用猪皮胶而不是工业胶。他解释动物胶耐潮、黏力好还可再造。如果琴脱胶了,修复拆琴时使用猪皮胶的更易拆开,可减少对琴的伤害。这也是制琴手艺人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宝典。
随着电炉温度逐渐升高,猪皮胶从固体变成了液体。用刷子将猪皮胶均匀地涂在木板拼接位,温度冷却,猪皮胶变硬,“快准稳”涂胶很重要。要等面板彻底深度黏合,好天气两三个小时就可以,潮湿天气至少也得一整天。
提琴面板上各处弧度不同,徐老师不断铲刨让面板符合标准弧度。
刮板面板弧度处处不同
经过拼板还有粗略的锯木,小提琴面板的雏形出现了。放在百分表上测量,面板弧度最高点的厚度为15.48毫米,与标准的15.50毫米稍有误差。徐老师说,这样的误差只有头发丝直径的五分之一。
之后,铲木用的铲刀就派上用场。制作台的抽屉中,大大小小的铲刀不下二十把,接下来要用这些铲刀初步把平直的面板变成有弧度的面板。徐老师拿出了制琴“神器”——琴模。这个琴模由他亲手制作,从1987年一直使用到现在。将面板嵌入琴模后,铲木的工序就开始了。
徐老师说,铲木有秘诀:手抓住铲头负责控制方向,用肩膀顶住铲刀的木柄发力。
由于初次接触,记者用力不当也把控不了方向,不一会儿手就感觉到酸了。最惨的是所铲过的面板明显坑坑洼洼,需要徐老师紧急补救。刮板的过程要配合使用弧度尺,有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打薄。徐老师用的弧度尺有十几把,每一把上面都有编号,对应的是面板上不同位置。发现面板和弧度尺之间有缝隙,就需要用刮刀再次打薄面板,直到面板弧度与弧度尺完全重合,才算完成这一工序。
开音孔手一抖整个面板可能报废
到开音孔的工序,徐老师说,这个可真的不能让你尝试了。
小提琴的音孔分布在面板的左右两侧,为镂空的长“f”形状,要用线锯操作。由于音孔形状窄长复杂,在切割时候需要很好地控制方向和力度,才能开出切口平滑的音孔,让小提琴拥有更加完美的音色。“如果一不小心锯到音孔外面,或许整个面板就要报废了。”
如果你有留意小提琴,你会发现,小提琴的面板被一圈黑线包围。原来,这不是后来涂上去的油漆,而是一整条染成了黑色的木线,镶嵌在小提琴的面板的周边。要在窄窄的凹槽内装上木线并不容易。即便是徐老师这样有着几十年制琴经验的老师傅,装线时也经常会出现断线的情况。
面板、背板、侧板,拼装起来便成了小提琴。合琴后,装上琴头,再涂上油漆,就可以宣告小提琴的制作完工。在徐老师的工作室内,有一个壁柜专门用作放调配油漆的酒精、色素等原料。油漆的配制方法和配方一直是提琴制作领域最吸引人、最神秘的部分。与很多制琴师一样,徐老师所用的油漆都是独门配方,不轻易外传。
提琴上涂抹的油漆同样是徐老师独门调配。
本期体验
制琴
体验地点
广州市宝华路
本期主持
夏嘉雯
体验报告
趣味程度
整个制琴过程比较漫长,很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铲木、刨木上。
专业程度
制琴师一定是个好木匠,但好木匠未必能做到制琴师。制琴不单止是手艺活,还得懂音乐,懂物理力学,会判断音色。
严谨程度
影响提琴音色的因素很多,每个环节环环相扣,面板弧度高以毫米来计算。
劳累程度
制琴非常考眼力、手力,精神高度集中,比较容易累。
采写:南都记者 夏嘉雯
视频/摄影:南都见习记者 李琳 张嘉培
作者:夏嘉雯